志愿者专栏

杨怀保:“希望”的力量——“我与希望工程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5日

杨怀保:“希望”的力量——“我与希望工程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杨怀保:“希望”的力量——“我与希望工程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人物档案

杨怀保,男,汉族,80后,陕西汉中人,中共党员,金融学硕士。

他出身贫寒但自强不息、乐于奉献,带着全家读大学且帮助数千名大学生突围贫困,就读研究生期间创办全国首家以“弘扬孝道、敬老助老”为宗旨的公益机构——孝基金。就读大学期间曾三次获得希望工程的嘉奖。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国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新华社、人民日报、CCTV等数百家媒体对其进行报道。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首届中国大学生十大自强之星标兵、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等十余项国家级荣誉。相继获任团中央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团湘潭市委兼职副书记、湘潭市青联副主席等职,现任某央企中层干部。


在湖南青基会成立30周年之际,接到湖南青基会邀请让我分享自己与希望工程的故事。说实话,内心是开心、激动和忐忑的。在我的整个青年时代,希望工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我的所有困难、逆境、成长和进步。总觉得自己有很多心声想要吐露,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述,但一转眼又似乎觉得自己的那一切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以至于迟迟不敢提笔。今天晚上,索性放下繁重的工作,在这个垂柳依依、繁星点点、惠风和畅的深夜里,将思绪拉回到了我与希望工程的那些岁月。

希望工程

为寒门追梦青年播种希望

2003年9月,当绝大多数孩子满怀憧憬地走进新学堂时,身处当时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定军山镇最贫困的一个放牛娃家却愁云密布,因为这个放牛娃即将成为附近方圆几十里地唯一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大学生。那个放牛娃就是我。

那年高考结束后的第三天,我带着高中宿舍的铺盖卷,只身一人到了西安的一个建筑工地,辗转两个多月的劳作,我挣到了近千元“巨款”,但这和大学录取通知书上近八九千元的学杂费相比,却显得很“单薄”。我爸妈狠下决心,把家里存的口粮以及能变卖的家当全部拿出去,也只凑了不足五百元。我爸焦虑得一夜之间白了头。

正当我们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拨通了录取通知书上的咨询电话,电话那头的老师在听我描述完大致情况后告诉我:大胆开始你的大学追梦之旅,国家不会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去读书的机会,只要自己不放弃够努力,就一定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还有机会拿到希望工程奖助学金等各种渠道的支持和帮助。

“希望工程”,这个我在以前好像某个地方看到过的名词,成为了我们全家重新燃起的巨大希望!

于是,我带着自己暑假打工和家里东拼西凑的1400多元钱,和其他准大学生们一样满怀希望的走进了湘潭大学的三道拱门。同时,我暗下决心,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发奋努力,一定要争取拿到希望工程的奖学金。

眼里有光

脚下就有力量

进了湘潭大学后,我像打了“鸡血”一样,豪情满怀,斗志昂扬。

面对两次手术失去劳动能力的母亲、在建筑工地受伤丧失体力劳动能力的父亲以及幼小的弟弟,在大一第二个学期,我毅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全家读大学。

在繁重的学业和沉重的家庭压力下,我竟然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在大学四年时光里,我每天都在快速切换着不同的几个角色:早上6点起床,像个家庭主妇一样买好菜,安排柴米油盐;早上8点走进教室,做一个认真读书的大学生;下午课后去超市做促销员,成为一名兼职员工;晚上去做家教,变成一个辅导功课的“小老师”;回到家再充当“小家长”,辅导弟弟读书学习。

上学、打工、照顾父母、辅导弟弟、操持家务,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2点,我像个陀螺一样根本停不下来。最多的时候,我曾同时做了7份兼职,同学们开玩笑说我是个“拼命三郎”。

此外,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我还在学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担任市场拓展部部长,带着学校的特困生突围贫困。大学几年下来,先后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了勤工助学的机会,直接为贫困大学生创收20余万元。

大学四年时光一晃而过,在这四年里,一个个别人眼中的困难我似乎都“视而不见”,一件件很多人看来不可能攻克的堡垒都被我一一“拿下”。这其中,支撑我努力前行的动力之一便是心中对于希望工程的向往。

2007年12月27日,我有幸荣获“芙蓉学子·感动湘大奖”,成为一名“希望学子”。那一刻,我终于圆了一个梦。

杨怀保:“希望”的力量——“我与希望工程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孝基金”公益活动走进新疆

杨怀保:“希望”的力量——“我与希望工程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2012年,杨怀保(右三)和社工赴湘西看望空巢老人

希望学子

努力让自己成为那道光

2007年,注定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这年,我本科毕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一年,我还有幸获得了首届全国道德模范等一些荣誉,同时也迎来了众多的鲜花、掌声和聚光灯,这样的场景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刻思考后,我决定将一切归零。我要像袁隆平爷爷一样,让自己的人生过的更有意义。

2008年4月,我将自己大学和读研期间兼职的收入积蓄全部拿出来,在长沙租了一个简单的民居,然后购买了二手办公用品:一台旧电脑、两张旧桌子、六把旧椅子,加上两个受感召的同学,开始了公益创业“孝基金”的筹办。

2009年7月,历经近一年半的筹备,“孝基金”正式宣告成立,我也因此“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因此,“孝基金”一成立便面临着无资金、无人员、无方向的“三无”窘境。

这时,希望工程给这个新生的公益小苗带来了甘霖。2010年,我带着“孝基金”公益创业计划书参加“芙蓉学子·大学生优秀创业计划资助行动”的角逐,最终获得了一等奖。拿到这笔奖金,我和我的团队组织策划了“孝基金”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湖南省“空巢关爱工程”,并在岳阳县正式挂牌首个孝行服务基地。

2010年7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怀着那份“相信爱、追求爱、传递爱”的初心和梦想,我放弃了很多前景和“钱景”都很诱人的职业机会,选择成为一名职业公益人,并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作为自己的阶段性使命。

在此之后的几年里,我和我的团队走进“三区三州”,深入大漠边疆,开展调研、策划活动、实施项目。同时积极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推动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相继发起成立了三一公益基金会、湖南三湘关爱妇女儿童志愿者协会、湘潭市青年创业协会等10家社会公益组织。在青少年成长、老龄关怀、环保等公益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4年,在“孝基金”成立满五周年后,按组织要求进行了换届。我的阶段性使命也告一段落。在完成工作交接后,我转为一名兼职公益人。

2015年,我成为湘潭大学一名教师,继续在另一个领域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在大学工作的那几年里,我把自己大学和希望工程结缘的故事分享给我的学生们听,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在希望工程的鼓励下继续突围贫困,勇敢的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如今,只要有机会,我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希望工程的事业中。工作之余,我也时常联系一批希望学子,大家经常还会在一起聊聊自己与希望工程的故事,情到深处,大家都会对希望工程表达发自肺腑的感恩。同时,大家还有一个共识:不负“希望学子”这个身份,并用这一生去践行、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

我发现,他们现在都在各自的领域深根细作,努力地发着光。

(口述:杨怀保 整理: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甄荣 通讯员 郑斌宾)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汇聚爱心、传递温暖

让我们一起

为青少年成长发展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杨怀保:“希望”的力量——“我与希望工程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分享: